- · 《临床神经外科杂志》期[01/26]
- · 《临床神经外科杂志》投[01/26]
- ·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版面费[01/26]
蓝十字脑科 | 脑藏11公分巨瘤 神经外科顾国山教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大年初四,医院手术室静得落针可闻,顾国山教授在无影灯下正熟练地进行着手术操作。这是一台神经外科6B病区的巨大脑膜瘤手术。11cm的巨大瘤体,在手术刀下一点点地被分解、剥离
大年初四,医院手术室静得落针可闻,顾国山教授在无影灯下正熟练地进行着手术操作。这是一台神经外科6B病区的巨大脑膜瘤手术。11cm的巨大瘤体,在手术刀下一点点地被分解、剥离、切除。所有人都屏气凝神,时间在这里仿佛都已经凝滞,直到瘤体全部切除,才又迈开欢快的脚步,忘情地奔跑起来。
欢乐的春节,蓝十字脑科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疗团队,以精湛的医疗技艺“征服”了11cm的巨大瘤体,不仅延续了患者的生命,守护了患者的健康,也叩开了2022新征程的大门。
巨大脑瘤 让生活日趋异常
说起这11cm巨大脑膜瘤的“主人”,是一位来自浙江的张先生。
2022年1月,张先生的身体突然出现了一系列异常情况。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,时不时头疼,而且视物越来越模糊。
“经常回家时坐错车,回来也不说话。平常最爱的象棋,也不出去找棋友下了!”张先生的妻子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些异常。她强烈要求丈夫到医院去做个检查,但是已届中年又一向执拗的张先生根本不当回事,依旧我行我素。一直拖到月底,情状越来越严重,实在拖不下去了,张先生才在妻子的陪同下,到当地医院挂号就诊。
▲ 头疼、视物模糊 查出巨大脑膜瘤
不查不知道,一查吓一跳,“巨大肿瘤” !头颅CT显示,右额叶占位伴额骨受侵,伴脑疝形成。一下子,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,张先生呆立当场,惊愕无语。
“我们这里治不了,抓紧去上海吧,不要再耽搁了!”接诊的医生无奈地说。闻讯而来的胞姐也万分焦急。她曾经因病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接受过治疗,对医院的服务和管理都有切身体会。凭着女性的直觉,胞姐带着张先生直趋上海,赶往蓝十字脑科医院。
技高一筹 捅掉“马蜂窝”
蓝十字为张先生制定了详尽的检查计划,其中头颅MRI提示,双侧额部见一团块状异常信号病灶,肿块跨中线生长,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信号,双侧侧脑室受压明显、移位变形,中线结构左侧偏移。临近额骨骨质破坏。
潘仁龙主任、顾国山教授、吴治群博士经过多次会诊讨论最终得出:患者脑部肿瘤是双侧矢状窦旁脑膜瘤,11cm的瘤体已覆盖整个额部。且患者脑疝形成,手术指征明确,需立即进行手术,切除瘤体。
▲ 双侧矢状窦旁脑膜瘤,跨中线生长
矢状窦旁脑膜瘤是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的脑膜瘤。上矢状窦是大脑半球最重要的引流血管,不仅引流大脑半球皮质(特别是中央前、后回等重要功能区)的静脉血,而且也是脑脊液回流的最主要通道。而额顶部脑膜瘤,因周围毗邻神经、骨质遮挡等原因,手术难度大,术中大出血风险高,致残致死率均高。
“这就好比捅掉马蜂窝,存在多种风险!”顾国山教授介绍道,此类手术的难点在于如何做到肿瘤全切的同时,合理控制出血,同时保护好肿瘤周围的血管和脑功能区,对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要求极高。
自体血回输 珍惜每一滴“生命液”
术前评估中,考虑到术中出血量可能过多,顾国山教授团队与麻醉科团队商讨后,决定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,将术中出血回收到自体血回收机,经过特殊处理后再回输给患者。
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,在征得家属同意后,2月4日,顾国山教授在吴治群博士、刘旭峰医生及医护团队协助下,正式为张先生行双侧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手术。
▲ 顾国山教授(左二)正在为患者手术
术中可见,肿瘤的血供比预想的还要丰富。顾国山教授沉着应对,先切断瘤体的血液供应通路,控制出血。同时凭借精湛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,对瘤体进行精细剥离、分块切除,以保护粘连紧密的重要神经、血管结构。
历时5个多小时,终于顺利切除瘤体,重要的神经、血管结构保留完好,手术取得圆满成功。
另外,整个手术成功回输400ml浓缩自体血液,使本来在术中流失的血量,通过自体血回输技术变废为宝,重新回到患者体内,滋养生命。
术后复查,血气等相关指标正常,生命体征稳定,肢体活动正常,头痛视物模糊逐渐好转。目前,患者恢复良好,已转入普通病房。
警惕脑膜瘤 头晕头痛莫大意
文章来源:《临床神经外科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lcsjwkzz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222/914.html